此前西方媒体发布的视频中,在马里乌波尔向平民讲授武器使用方法的乌克兰“亚速营”人员也是说的俄语
李博提到,一些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认为,俄语是侵略者的语言,他们主张在乌克兰生活的人就要说乌克兰语,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矛盾问题,语言等于意识形态这种概念有些人不认可,例如中部和东部的很多乌克兰人日常语言都是俄语,某些地方仍然说“卢布”这个词来代指乌克兰格里夫纳,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也都说卢布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认同自己的国籍是乌克兰籍,于是经常遭到民族主义者的骚扰,威胁甚至是殴打。
很多乌克兰人都说俄语,也玩俄语游戏,截图来自俄罗斯游戏“战争雷霆”中玩家构建的俄乌双方对峙的架空场景
李博认为,很多乌克兰人自己明白,有钱人到哪里都是有钱人,就算到了境外也照样开着跑车炸街,而穷人没有太多选择,要么离开国家去欧洲谋生,要么留在这里加入军队或者等到战争结束,俄军要是进城很多人立马会改头换面,站到对面一方当“带路党”,甚至乌军内部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内讧,这场战争已经是笔不折不扣的糊涂账了,“战争第一个杀死的就是真相。”
俄军撤出赫尔松后,俄媒报道称有数十人被乌方枪毙
李博认为,目前双方战局复杂,下一步如何谁也说不准;但是无论战事如何发展,老百姓总在受苦、受累、受伤;无论怎样力保自身,在乱世中都得遭殃;老百姓一直在流血、流泪、流汗中做选择,就一定充满盲目性,所以才会向电影《让子弹飞》中说的一样,“谁赢他们帮谁”,因为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恢复和平的生活。
乌克兰警察日常巡街时配备自动步枪,战端一开更频繁对街上的男性进行调查和盘问
战争总要靠血泪维持,而医疗资源对于深陷战争的乌克兰来说格外稀缺。李博说起乌克兰的医疗方面又提到了老人们——就在接受采访前夕,跟随朋友回到村庄里,见到那里的街上死气沉沉,相比之下城中还有警察配备自动步枪巡逻,村里剩下的留守老人们在绝望中艰难度日。
乌克兰东部乡村春季,俄军到来后整修村里的苏军纪念碑,青年官兵向老人送上礼物和鲜花
“田园风光没有,女孩也没有,”李博近日返回这个小村子时,因为朋友家里地窖还有一些土豆和其他蔬菜水果可食用,往日都是邻里间相互照应着。李博发现,现在战端一开村里只剩2000人左右,打仗之后村里见不到游手好闲的男青年,女人们又没啥像样的收入,很多人要么选在进城谋生,要么尽量依靠农作物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老年人如今是各类关于乌克兰的新闻主角,例如22年3月顿涅茨克市区遭到袭击,受害者不少也是老年人
李博介绍,在乌克兰医疗的确实现了免费,但排不上号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问题都很严重,城里医疗资源能提供很有限的医疗保障,乡下的老年人生病之后大多数选择去药店购买药品自己服用,或者打电话叫最近的医生来家中出诊,不过通常至少需要提前几天预约,急诊的话救护车也不会很快就到,只能借助邻居的帮助将自己送往医院。
在乌急救免费,但救护车一直稀缺,图为德国向基辅政府提供的救护车和消防车视频截图
与此同时,新冠疫情仍然是客观存在的,李博提到,但在乌克兰人们已经无暇顾及了。李博自己在公共场合都会戴口罩,注意个人防护,但在周围人中显得迥异。在李博生活的小城市都能打得上中国生产的疫苗,不光免费还能就近接种,打完针骑车回家路上还能买个菜。
乌克兰运营的安-225运输机常常来天津运输医疗物资,甚至在其被摧毁前的2022年1月,图为安东诺夫局发布的和安-22和安-225两款苏制巨型运输机,在其此前的运营基地,即基辅郊外的戈斯托梅利机场合影,此两型运输机都曾在疫情后来到中国运输物资
“生病要么打电话找家庭医生,要么去私人诊所,”乌克兰目前的就医情况,最绝望的要数老年人:“都是老年人,医院里一坐就等着排队。有能力的医生都去基辅私人医院,然后有机会就出国,去欧洲学医,然后留在那边,一个月怎么着也有四五千欧的收入。”
被俘乌军年龄差异很大,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,
“乌克兰人也好,俄罗斯人也罢,都有种骨子里的韧性,他们即便生活受到影响也能撑得住很久,对于暂时的物资短缺、商品供应不足、得不到医疗和教育服务,表现的十分坦然”,接受采访前李博从超市回来,还看到了学生模样的女孩在卖自己手工制作的蜡烛,之前还有人义卖手工制品,把得到的钱全部捐给乌克兰军队或者医院。
受战争影响,蜡烛的用处不仅可以照明,还能提供热量
李博说,冬季过后黑夜漫长,蜡烛的重要性就又凸显了出来,又能照明又能取暖;要是有电他就可以继续线上办公,李博如今依靠之前做进出口肉类的积蓄来维持生活,他说现在没有人来留学,很多相关的服务也挣不到钱,但好在供电供暖都在逐步恢复,生活一定会恢复正轨。
我们的采访从北京时间上午8点开始,此时乌克兰中部仍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。